阅读提要:从2016年开始,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内科医生姚帅在工作之余,已为400余位患者及家属拍下逾万张黑白肖像,记录下他们面对疾病、衰老与死亡时的真实面孔与生命故事。最初举起相机时,姚帅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“医学人文”的实践。如今,活跃在社交媒体、脱口秀舞台等大众视线中的他,正尝试用摄影之外的更多方式“联结医患”。
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静怡 张爽)灯光一闪,一张张或年轻或苍老的脸庞被定格,成为时光的印记。姚帅镜头下的人物各异:农民、教师、公务员、退休交警……病痛中的人们展现着不同的面孔,但每张看似平静的面容下,都可能历经着人生的惊涛骇浪。
“你有恐惧过死亡吗?”在姚帅举起相机时,向患者抛出的,常是这样直抵灵魂的叩问。每次快门按下前,姚帅常需花费数倍时间与患者深度交谈:倾听他们的遗憾与洒脱,也直面家属深藏的无助与坚韧。在姚帅眼中,当病痛将人推至生命悬崖,医学的温度不仅是要治愈身体,还需安顿灵魂。
姚帅镜头下的患者。姚帅供图
快门之间,他为生命留下回响2016年的初秋,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一间闲置的办公室里,姚帅搭建起简易的摄影棚:打光灯、反光板、一块白色背景。他拿起相机,开始实践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。
姚帅医生和他的简易摄影棚。姚帅供图
计划之初,当姚帅向患者提出拍摄想法,质疑声不绝于耳:“你是不是骗子?”“你到底想干什么?”一次,患者家属甚至抢夺相机意欲砸毁。身边人也多有不解,劝他“不要对患者投入过多感情,过度共情徒增负担”,“医生看病就好,拍照是‘不务正业’”。
然而,在不被看好与理解的同时,更多的患者通过与姚帅的对话和拍摄,获得了直面疾病的勇气。他们倾诉童年的经历、人生的憾事、对死亡的看法……
姚帅拍摄的第一位对象,是一位因肺癌住院的老师。姚帅记得,尽管身患重病,老人每日依旧乐观儒雅,“笑呵呵的”。生死于他,已然通透——十年前,他曾确诊肾癌,手术后安然生活多年。老人常说,自己已经“死过一次,余生的每一天都是赚的”。
然而,即便坦然接受疾病,老人心中仍有深切的遗憾。作为一名严师,他对女儿也要求极高。一次考试失利后,女儿一蹶不振,甚至患上精神分裂,他将此归咎于自己的过错。拍摄完成两个月后,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溘然长逝。姚帅曾答应送出的留念照片,最终未能亲手交付。他带着这张照片出席葬礼,郑重地转交给老人的家属,成为最后的遗照。
故事在镜头后不断延续。拍摄前,姚帅总会预留约30分钟倾听患者的故事:他们的来处、营生、未竟的遗憾,以及对疾病难以言说的恐惧……这是姚帅有意的设计。姚帅喜欢摄影,“一直喜欢摆弄照相机”,但人在医院,他没有很多机会外出采风。他观察到,许多患者深藏着“被倾听”的渴望。一次寻常查房中,一位老人讲述年轻时赤脚在寒水中挖运河的经历,十几年艰辛落下病根,晚年饱受折磨。那一刻,姚帅想到了有过同样经历的奶奶,他意识到,“每一位患者都像一部鲜活的历史”。
这些问题像一把钥匙,总能叩开沉默的心门。面对疾病,每个人给出的反馈截然不同:一位肝癌晚期的退休辅警终日戴着警帽,讲述退休后勇擒小偷的往事,眼中锐气不减;一位5岁男孩陪奶奶看病,稚气却笃定地说:“如果奶奶去了天堂,我就用电话线连过去找她!”;一对年轻夫妻中,妻子抗癌多年,曾买好菜刀想了结痛苦,但清醒时仍喃喃“救救我,我想活”……
面对“生命中最重要之物”的提问,数百位受访者的答案惊人的一致:“健康、快乐、幸福”——这些朴素的真理,在死亡的映照下,显得既轻快又无比沉重。
“兜住”患者,铸造一颗成熟的医者之心为何坚持做这些事?姚帅的执着,源于切肤之痛。小学五年级时,父亲被诊断出肝硬化。这让他早早开始思索:当疾病袭来,病人和家属如何承受与面对?但这个问题具象却无解。
他目睹父亲的沉默压抑,母亲的暗自垂泪,幼年的姚帅只觉得全家都被笼罩在无法言说的情绪中,他发现自己变得敏感恐惧。直到成为一名医生,他才发现,大多数人在疾病面前的选择如出一辙——默默承受,如同当年的他,绝望又无助。
“无论是童年的经历,还是后来父亲生病的那段日子,都让我深深感到,我们的医疗环境还是太‘冷’了。”姚帅回忆起陪父求医的画面:阴暗的楼梯、苍白的高墙、流泪的家属……记忆仿佛凝结成冰,失去了温度。“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父亲的影子,也看到自己的影子。所以,根本不需要外界的什么动力。”姚帅坦言,这种强烈的“助人”愿望,是自幼烙下的印记。
他将作品上传至社交平台,仅配以简短的叙述:“世间百态,人生况味,以医院为一个节点。”他未曾预料,这次尝试会引发广泛关注。姚帅为患者拍照的故事被各大媒体报道,他登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。母亲告诉他,父亲特别开心,悄悄跑到报亭买了一份珍藏起来。次年,父亲因肝癌离世,那是姚帅行医的第七个年头。即使身为医生,他也无法阻止父亲的离去。面对死亡,是每个人的必修课。这更坚定了姚帅实践医学人文的决心。
“为什么大家会关注我?因为人们需要‘医学人文’。”时过境迁,姚帅这样总结。本质上,这都是对“人”的深切关怀。“医生和患者都是普通人,在生老病死面前都会挣扎、绝望、痛苦,也都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来从容面对。”姚帅深有体会。
当被问及这些实践为他带来什么,姚帅的回答是:医学人文实践,不仅救赎患者,也深刻影响着医者自身。
作为医生,姚帅也曾感受过不被患者理解或信任的时刻,而幼年时陪伴父亲就医的体验,却时刻让他凝视自己的一举一动。与患者交流的过程,他逐渐铸造出一颗成熟的“医者之心”:一句柔软的安抚,有时就能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,使后续诊疗事半功倍;当医生与死神交手时,良好的沟通能赢得患者更深的信任,支持关键抉择。更重要的是,姚帅觉得,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,逐渐接纳了生命的无常:“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,并非终点。”
步履不停,医学人文实践还在路上“摄影是凝固的瞬间,而访谈是流动的生命。”如今,姚帅敏锐地意识到:静态影像的传播力,已不足以承载复杂医患关系的深度表达。他启动另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——医学人文访谈栏目,呈现他心目中“更重要”的部分。
为何这“更重要”?在拍摄时,常有人感谢姚帅,“从来没有聊过这些话题”。他们会默默流泪、会放声哭泣,归根结底,每个人都有被倾听和被理解的需要。镜头聚焦高考学子、作协作家……姚帅的讲述日渐熟稔。“尽管医生无法根治所有疾病,但通过这种医学人文关怀,能让患者感觉从‘被治疗’转变为‘被支持’,而非仅仅被疾病定义。”他解释道。
现在,姚帅不仅要承担心内科的临床工作,还肩负着医院的行政职务。但无论在哪个岗位,他都在尝试让“医学人文”的理念被更多医生了解并践行。他创作健康科普短片、用脱口秀形式讲述医疗故事、更新自媒体账号……除了个人推广,他还负责着医院的一支志愿服务团队,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。
姚帅特别设立了“冰淇淋时间”,让志愿者们能就未来职业规划提问,并鼓励他们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。“如果可以,我愿在学生时代就为他们播下医学人文的种子,像蒲公英一样播散出去,让这份理念在更多地方扎根,让我们拥有更有温度的医生。”
行医多年,究竟该如何理解医学人文?姚帅认为,它不应是纸上冰冷抽象的理论,而应是医生的一种能力。“患者带着困惑与脆弱向医生寻求答案,是相对‘弱势’的一方。医生有责任也有义务,去承接他们的焦虑、悲伤与绝望,稳稳地兜住这份情感的重量。”
2021年,姚帅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。“医学人文”这个在他拍摄初期尚不熟悉的词语,已成为医学界日益重视的领域。
在海南博鳌参会时,他偶然听到父亲最爱的《万泉河水》。那一刻,姚帅很想与父亲分享——那个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并身体力行的少年,正带着这份温度与信念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倍盈配资-倍盈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