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勾践在范蠡与文种的智谋支持下,最终实现了复仇大计,消灭了吴国,完成了自己的伟业。然而,虽然勾践的目标达成,但他心中却始终难以放下对这两位共患难的臣子的疑虑。范蠡,一个聪明且机警的臣子,察觉到勾践的心思,并果断做出了决定——他没有丝毫拖延,毫不告别地离开了王宫,前往陶地从事经商。没过多久,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落魄书生,凭借过人的商业智慧,迅速从一无所有的贫穷小民,跃升为陶地的首富,声名远播,人称“陶朱公”。
有一天,陶朱公收到一则急报:二儿子在楚国犯下命案,已经被关押进监狱,若无意外,秋后将面临斩首之刑。消息传来后,陶朱公心急如焚,立即召集家人商议对策,决心营救二儿子一命。
陶朱公的家里有三个儿子,长子从小便随他做生意,经历了无数艰辛;二儿子则出生时家境已逐渐富裕,未曾受过多苦;三儿子更是过着优渥的生活,衣食无忧,享尽了荣华富贵。陶朱公沉默片刻,深思后宣布决策:“杀人者,必死,这是重罪,但幸好我们家有财有势,花点钱疏通一下关系,救回老二并不难。三儿,去楚国,务必把你二弟带回来。”
展开剩余84%陶朱公一边说,一边打开身前的箱子,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千金。看到这笔巨款,长子心里立刻泛起了不舍之情,毕竟,这可是他一直为家族操劳的成果,而眼前的三弟,身上金饰珠宝闪闪发光,完全不像是能担此重任之人。长子心头不禁焦急,急忙开口说道:“父亲,作为长子,我自当肩负家族责任,二弟遇难,我怎能袖手旁观?三弟年纪尚轻,且性格懦弱,这种大事,不如由我亲自去办。”
长子这一番话也不无道理,毕竟,三儿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,虽有财力,却没有办事的能力。而且,长子心疼这笔巨款,也担心三儿子办事不力。然而,陶朱公却坚定地拒绝了长子,他劝道:“这件事非同小可,我安排三儿去,必有我的用意,你不必再操心。”
然而,长子并未就此罢休,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,言辞中流露出明显的不满:“作为长子,父亲本应信任我才对。您现在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三弟,我怎么能不感到失望?我心里不舒服,感觉您不认可我,您太偏心了!”
如果只是简单的争论,陶朱公大可以训斥一番,或许还能解开误会,但长子此时情绪失控,竟然做出了自杀的冲动行为。陶朱公的妻子见状,焦急万分,赶紧劝解道:“长子心急如焚,救弟心切,您若再不答应,恐怕他真会有不测。为了家人,也该让他去试试。”
见妻子如此劝解,陶朱公终于无奈点头,同意了长子出发。临行前,陶朱公交给长子一封信,并叮嘱道:“信中有我老朋友庄生的名字,到了楚国后,把信和黄金交给他,一切按他的指示行事,不要有任何疑问。”
长子带着父亲的嘱托,踏上了前往楚国的旅途。到达楚国后,他将陶朱公的信和黄金交给了庄生。庄生居住的地方简陋破旧,与陶朱公的富贵形成了鲜明对比,这不禁让长子心中泛起了疑虑。
庄生看过信后,把黄金收起,淡然说道:“事情不再与你有关,你可以回去了,我会尽力帮助你。至于弟弟被放出来后,最好不要再打听,避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。”
庄生言辞恳切,表达了明确的立场。他的建议其实是出于好意:此刻家人最好离开楚国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然而,长子并没有听从,反而决定留在楚国,认为自己能为弟弟的事加上一道保险。
长子自认为自己有些楚国的熟人,决定亲自打点,去联系一些权贵,觉得这样才能确保事情顺利。甚至,他的仆人也劝告他:“父亲已经把事托付给庄生,您现在的做法恐怕会让庄生不悦。”
然而,长子并未听劝,他坚持认为庄生家贫如洗,根本不是能办成大事的人,自己亲自出马,才能确保顺利。而且,他认为只要自己成功,他的父亲定会刮目相看。
此时,长子对于庄生的能力并不看重,反而更加看重自己的财力与人脉。这个时候,他恍若未见自己父亲的真心安排,而是拿着黄金去与楚国的权贵往来,生怕自己办事落空。
庄生虽然家境贫寒,但在楚国却声誉卓著。楚王对他十分尊重,甚至以他为导师。庄生深知这一点,他在送走长子后,立刻开始为此事着手。
“陶朱公是我的老朋友,他信任我,我不能袖手旁观。”庄生告诉妻子:“这些黄金暂时不要动,等事成之后,我们再将一切退还。”
庄生知道,如果他不收下黄金,对方会觉得他敷衍,甚至可能产生怀疑。所以,他收下钱财,心中已有了主意。
庄生不负所托,立即进宫见楚王,提出“天象变化,灾难将至”的预言,并建议楚王举行大赦,化解天灾。楚王深信不疑,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,并召集大臣商议。
老大听到消息后,认为自己真是眼光独到,已经预见到了楚王的决定。他心中暗自得意,觉得庄生此人不过是一个伪君子,并没有真本事。于是,老大去找庄生,准备要回黄金。
当老大再次来到庄生家中,庄生看着他,心中暗叹。知道这一次,自己与陶朱公家长子彻底决裂了。
最终,楚王大赦天下,陶朱公的二儿子确实得以释放。然而,由于老大自私自利的做法,庄生便暗中将消息传递给楚王,揭露了陶朱公家族的贿赂行为。愤怒的楚王立刻下令将二儿子处决,并决定用这一举动压制流言。
老大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家时,陶朱公并未感到意外,他只叹了口气道:“老大从小就跟着我辛苦做生意,学会了如何珍惜财富,但他却忽略了舍得。他把财富看的比任何事都重要,结果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做大事的机会。而三儿子从小过得太好,反倒不懂得珍惜这些。可见,做大事必须要有舍有得,只有真正肯舍得,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。”
子霄读史感悟:
在与君子交往时,我们要记住“诚”字。君子最忌讳的就是虚伪和算计。长子之所以遭遇失败,就是因为他背弃了信任,翻脸无情,重利轻义,最终为自己的不信任和贪婪付出了代价。
而陶朱公的做法也给我们上了一课:要办大事,首先得有舍有得,敢于放手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盈配资-倍盈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