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天下动荡不安,礼崩乐坏,百家争鸣,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,势力较量成了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。在这一时期,实力成为了所有诸侯国最重要的依靠,谁能稳住自己的地位,谁就能掌控天下。周朝便是这一变革的缩影。
公元前520年,周景王去世,他在生前特别宠爱庶子姬朝,还在遗嘱中嘱托心腹重臣扶持其继位。然而,周国的百姓并不买账,按照传统的周礼,太子姬猛应当继位。因此,姬猛继位成为周悼王,开始了东周的第十三任统治。然而,王子朝不甘心,只身起义,自立为王,企图篡位。幸运的是,晋国出手相助,最终迫使王子朝退位。然而,周悼王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严重打击,不久便去世。晋国再度扶持周景王的另一子姬匄继位,史称周敬王。这一系列的纷争也让周朝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动荡中。
展开剩余85%周敬王与王子朝之间的冲突没有得到根本解决,晋国与楚国分别支持各自的阵营,导致周朝的政局愈发复杂。王子朝逃往楚国并带走了周朝的所有典籍,这一举动被认为间接促成了老子的隐退。楚国与晋国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,而这一切也让春秋末期的局势越发难以预料。
在这场力量博弈的过程中,晋国逐渐意识到,若要与楚国抗衡,必须培植其他力量。于是,晋国开始扶持吴国,送去兵车、武器,并派遣军事人才帮助吴国训练兵士。吴国虽然地处偏远的东南,地理环境荒凉,但在晋国的支持下,逐步崛起,成为楚国的一大威胁。
此时,楚国由楚平王掌权。楚平王虽是楚庄王的孙子,却早已丧失了祖父的雄图大志,沉迷于享乐与腐化之中。他不仅将儿媳偷走,逼得太子流亡,还听信奸臣费无极的谗言,致使太子老师伍奢一家惨遭满门抄斩。只有伍子胥幸免于难,成为逃亡者。而正是这个幸运的逃亡者,注定要掀起风云,为春秋后期的江湖增添变数。
伍子胥的家族世代忠于楚国,他的祖父伍举曾劝谏楚庄王,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的事迹为他赢得了贤臣的美誉。然而,这样一个忠良家族,却遭遇了灭顶之灾,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不断燃烧。尽管楚国的统治者是强大的君主,但伍子胥并未因此迷失方向。他明白,要报仇,必须依赖强大的势力。他曾尝试寻求郑国与宋国的帮助,但这两个国家与楚国差距太大,且处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内,注定无法取得成功。最终,他将目光投向了初出茅庐、正在崛起的吴国。
来到吴国后,伍子胥提出了吴国灭楚的宏大计划,但遭到吴王僚的拒绝。吴王僚认为这只是私仇,不利于国家利益。无奈之下,伍子胥决定暂时忍辱负重,观察吴国的局势。在与吴国公子光的接触中,他敏锐地察觉到公子光具有远大的雄心,且似乎有意篡夺吴王的宝座。伍子胥心生一计,暗中支持公子光,密谋助其登上王位。
伍子胥开始广招江湖豪杰,甚至找到了当时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和要离。专诸勇猛,义气深重,是一位敢于赴死的勇士;要离则身材瘦弱,外貌不佳,但智谋过人,胆识过人。两人都拥有过人的勇气与智谋,是行刺吴王僚的理想人选。
经过八年的准备,机会终于来临。公元前515年,楚平王去世,楚昭王继位。吴王僚乘此机会命令两位弟弟带兵攻打楚国,但因遭遇困境,未能如愿回军。国内空虚,公子光趁机邀请吴王僚赴宴,尽管宴会戒备森严,吴王僚还是带着大量护卫前去。宴会上,专诸以一条美味的烤鱼为诱饵,匕首藏于鱼腹中,当吴王僚大快朵颐时,专诸一刀刺穿了他的脖颈,吴王僚当场丧命。
紧接着,伍子胥指派要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、吴国的第一勇士庆忌,至此,吴国内部再无威胁。公子光趁机自立为王,史称吴王阖闾,而伍子胥也被拜为相国,成为吴国复仇计划的核心人物。
随着吴国力量的崛起,伍子胥制定了振兴吴国的计划,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军的改革措施。吴国的发展日新月异,但要想彻底击败楚国,仍需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。这时,上天赐予了伍子胥一位得力助手——孙武。孙武的祖上曾是陈国的高官,后来迁至齐国,家族逐步发展壮大,成为齐国的显赫望族。
孙武从小耳濡目染家族的兵法,他博览群书,游历四方,研究战术与战略。尽管没有亲自经历过战斗,但他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,逐步成为了一位军事天才。孙武的《兵法》不仅涵盖了战略运筹、军事指挥、地理战法等内容,更提出了“上兵伐谋”的军事理念,主张以智谋为主,尽量避免直接的武力冲突。
当孙武来到吴国后,伍子胥一眼便认出了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专家,并立刻将他推荐给吴王阖闾。阖闾听后大为震惊,马上亲自接见了孙武。孙武与吴王深入探讨兵法,阖闾也对孙武的见解赞不绝口。
通过与孙武的交谈,阖闾逐渐认识到,吴国要与楚国争霸,必须依靠孙武的战略智慧。孙武建议吴王采取分兵三路、轮番进攻的策略,使楚军陷入被动,最终取得胜利。阖闾深受启发,立刻任命孙武为吴国的军队总指挥。
在孙武的指导下,吴国开始了一系列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。通过巧妙的战略,吴军成功击败楚军,迫使楚国陷入动荡。最终,公元前506年,吴国成功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,楚国这一强大国度在短短几个月内陷入灭顶之灾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盈配资-倍盈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