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年前的我,处在一种荒诞的撕裂中:
明明收入水平还不错,却月月都不够花;
越告诉自己“省钱”,就越控制不住去花钱;
最折磨的是和父母通话后,我总会被愧疚感淹没。
直到走进咨询室,我才明白:
那些看似失控的消费,其实是被压抑多年的自我在抗争。
我拼命想买的从不是那些死物,而是那句从未被允许说出口的“我想要”。
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个怎么都填不满的黑洞,那么,希望我的经历,会给你带来一些希望和力量。
我的需求总被拒绝
开始咨询的契机,是上一份工作的折磨。
那时,为了争取涨薪,我每天加班赶项目。
可最后超额完成目标的我,却因为老板的投资失误,一分钱都没拿到。
不仅如此,公司还因此背上了债务,我还得比之前更拼命地工作去“填坑”。
我很想摆脱这份没有盼头的工作,却又不敢轻举妄动。
越熬越觉得痛苦,越痛苦就失控。
堆满房间的快递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失控的“证人”。
在越来越沉重的财务焦虑下,濒临崩溃的我预约了心理咨询。
我告诉咨询师自己工作后好像一个“吞金兽”:挣多少都感觉好像不够花。
哪怕我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,却还是填不满自己的欲望。
听到这,咨询师问:“如果你要赚到够用的钱才离开,那这笔钱大概要多少?”
我迷茫地摇摇头:“我不知道。”
咨询师:“你可以先了解下需要多少,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想办法达到,不是吗?”
那次咨询结束后,我第一次打开账单,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,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激情下单和自动扣款“偷走”了不少钱。
再回到咨询室时,我告诉咨询师自己需要的钱数。
咨询师:“看起来你需要花的钱似乎也不多。”
简单一句话让我瞬间泪目。
一直以来,我都被父母指责花钱大手大脚,不够节省。
第一次有人告诉我,我的需要并不是很贪心。
一堆记忆涌上心头,我通通倾泻给咨询师:
我的需求,不管大小,总会轻易被父母拒绝。
每一次拒绝,还会伴随“不懂事”“虚荣”“浪费”的指责。
比如,初中时,我受不了写作业时总被蚊子骚扰,想要一个电蚊拍,却被妈妈以“已经有蚊帐了,浪费。”拒绝;
上大学时,因为手机很旧运行太慢,很影响日常跟朋友们出行或交流,想换手机,却被父母一直数落“虚荣”;
从小到大,我都没有零花钱,要买什么就要找妈妈要钱,用完了还得明明白白地告诉她钱花哪了。
所以,我从小就盼着自己能快点长大,有自己的钱。
可哪怕自己挣钱了,我在花钱上还是感觉“不自由”:
假期一回家,就能听到妈妈指责我乱花钱,不会为未来打算。
因为蚊帐破了个小洞,我自己买了个60块的蚊帐,就被她念叨了一个上午“浪费钱”。
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愿望大多是合理、正当的,可这些却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指责。
哪怕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,希望我“有钱兜底”,但还是非常痛苦。
因为,这些指责背后是在否认我的需求和能力。
控诉完这一切后,我无助而渴求地看着咨询师。
希望她仍能站在我这边,告诉我我没错。
为什么我补偿了自己,还是不快乐?
咨询师耐心地听我的话,时不时点点头。
等我说完后,她没有马上表态,而是问:“你觉得你能实现自己所有的需求吗?”
我:“我不知道,我希望自己可以。”
咨询师:“实现不了会怎样?”
我大哭:“那就证明我爸妈说的就是对的!我就是贪心、就是没本事还要得多……”
咨询师:“所以,不能被实现的需求就是错的吗?”
我:“我自己觉得没错,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我错了。”
咨询师:“人的欲望不会每个都被满足,但这不代表那些不被满足的欲望就是错的,只是你父母认为这是错的。”
我:“所以,就算我还没能力赚到那么多钱,我的这些需求也没错对吗?”
咨询师轻轻地说:“我听到的是,你很多合理的需求和愿望,都没有被看到、被满足。反而还因表达出来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。但在我看来,如果你满足的是你内心深处真正的愿望,那也没什么错可言。”
她的话让我的眼泪再次决堤。
这么多年,终于有人承认:我的需求是“合理”的,我不是“有罪”的。
待我稍稍平复后,咨询师突然问:“每次生出‘买买买’的冲动时,你心里还有什么感受?”
我想了一会,回答:“有时候我真的控制不了自己。比如我很喜欢买首饰,就算最开始把念头压了下来,回家后也会不停地想,想到睡不着。最后,还多花了一笔运费让店家把首饰闪送过来。
不知道为什么,我甚至都等不到第二天再去商场买。当我想要时,我就要马上得到,不然就感觉自己像要死了一样难受……”
咨询师:“这种‘不能马上得到就觉得快死掉’的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
我:“好像一直都这样。我觉得如果不能马上得到的话,就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了,这很难受。”
咨询师:“所以,你小时候经常有一直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对吗?”
我:“对。就像那个电蚊拍,我等了快10年,最后自己买了。我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,但真的不能理解,为什么有时候我想要的东西都没几个钱,也还是不被满足……”
咨询师:“所以,你应该理解自己。因为你的愿望如果不能被立刻满足,似乎就真的永远得不到了。这不是你的幻想,这是你过去生命中的事实。
也因此,现在你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,那个被压抑太久的小女孩,就开始给自己‘报复性补偿’了。”
“报复性补偿”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。
我现在的“买买买”,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些东西。
而是在补偿,补偿童年那个得不到任何想要的东西的自己。
我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过去宣告:我现在买得起了,我可以拥有所有我想要的!
可我买来的东西,并不能弥补当年的遗憾。
我买的越多,越会提醒我,那个心里的洞还在。
我是在用现在的钱去填过去的情绪黑洞。而这个黑洞,永远都填不满。
当我终于和过去和解
意识到问题根源是巨大的进步,但改变需要具体的方法。
好在,在这条路上,我还有咨询师这个向导。
首先,咨询师带我澄清了“省钱”和“自我压抑”。
她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:“听到‘要省钱’时,你抗拒的是什么?是抗拒‘理性规划财务’这个行为本身,还是抗拒这句话背后的那种被压抑、被否定、不配得的感觉?”
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,我抗拒的只是后者。
却因为把这两个概念划上了等号,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:无度消费。
但其实,父母一直念叨的省钱,可能带来了否定和创伤;但成年人的财务规划,是一个中性、乃至有益的技能。
我可以反对前者,但不一定要抛弃后者。
然后,咨询师引导我去建立新的“满足感”来源。
她鼓励我去合理地、有意识地回应、满足那个内心小女孩的需求。
比如专门留出一小笔“自我关爱基金”,去做那些真正能滋养我的事:
报我真正喜欢的舞蹈课,而不是买一堆健身装备闲置;
约朋友好好吃顿晚餐,享受当下的连接,而不是买一堆零食回家刷短视频;
在能力范围内给闺蜜用心地选礼物,而不是靠砸钱来表达对她的重视。
当我不再通过购物来获得满足感,我的财务状况自然健康了。
更重要的是,我对“钱”的看法变了,它从一种“补偿工具”变成了“支持我过上理想生活的工具”。
这个转变,也让我辞掉了那份极度痛苦的工作,换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。
因为我看清了:
那份痛苦的工作,本质上和报复性补偿一样,是在用透支自己的方式,换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
现在的我,已经存下不少钱。
因为我知道,我是在为真正想要的生活储蓄。
再回顾这段旅程,我想告诉你:
心理咨询不是教你如何压抑正常的欲望,而是帮你看见欲望背后那个真实的、渴望被看见的自己。
然后,牵着TA的手,一起走出过去的阴影,用健康的方式,真正地、踏实地爱自己一回。
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体验,陷入那种被某种冲动控制、无力又自责的循环……
或许,可以试着走进咨询室。
背后的答案,可能会让你流泪,但更会让你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。
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,可以看看这位经验丰富、专业扎实的咨询师——李雪。
李雪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、情绪管理师,从业超15年,积累个案时长5800+小时。
她在个人成长、童年创伤、焦虑抑郁等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会结合认知行为疗法、心理动力取向、人本主义取向等方法,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咨询方案。
为鼓励求助意愿,李老师特地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,原价700元/次的咨询,现仅350元。
↓给自己一次走出创伤的机会↓
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、被情感忽视、被压抑需求和情绪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,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的「半价咨询」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
作者:来访者霁轻
编辑:小西
图源:图虫创意、Unsplash
倍盈配资-倍盈配资官网-网上配资平台开户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